愛因斯坦和錢鍾書 

2011052610:00
http://tw.myblog.yahoo.com/khwang_99/article?mid=4440&prev=4448&next=4438

宋朝王安石驚人的記憶力
能隨口一句 出自哪一本書 哪一頁 哪一行 其實有關這類能力最有名的是錢鍾書先生 因為他是在外國人演講會中指出對方的錯誤 而震驚四方 這種記憶方式稱作照相式記憶法 也就是說 直接以照相方式印到腦中 考試或回答時就複述出來 小佩曾經認識 有這種能力以致考試能得到超高分的人 (但對內容則不求甚解)]
錢鐘書生平簡歷
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縣。
1911年,周歲抓周,抓了一本書,父親為他正式取名“鐘書”。
1920年,入無錫東林小學。父親為錢鐘書改字“默存”,要他少說話。
1923年,考入美國聖公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報考時,數學成績不及格(15分),因中英文成績特優,被破格錄取。因出眾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做特殊的學生。
1933年,與楊絳訂婚。
1935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結婚,同船赴英。
1937年,在牛津大學英文系畢業,獲得副博士(B.Litt)學位。同年,入法國巴黎大學進修。女兒錢瑗出生。
1944—1946年,寫作《圍城》。
1949,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並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調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併入北京大學。錢鐘書擺脫教務,在文學研究所工作,實際幹的是《毛澤東選集》英譯的定稿工作。
1955—1957年,在鄭振鐸、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窮兩年之力完成了《宋詩選注》,選注了宋代81位元詩人的297首作品。
1958年,《宋詩選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錢鐘書、楊絳均被“揪出”作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經受了衝擊。有人寫大字報誣陷錢鐘書輕蔑領袖著作,錢鐘書、楊絳用事實澄清了誣陷。
1969年11月,錢鐘書作為“先遣隊”去河南省羅山縣的“五七幹校”。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含冤自殺。
1975年,《管錐編》初稿完成,此後又陸續修改。
1982年,《管錐編增訂》出版。本年起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1984年,《也是集》由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出版。《談藝錄》補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9年,《錢鐘書論學文選》(六卷本)由舒展編成,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書包含有錢鐘書新補手稿約20余萬字的內容。
1991年,全國18家電視臺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錢鐘書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謝絕拍攝。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當晚,江澤民總書記親自給錢先生的夫人楊絳打電話,對錢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
錢鐘書有著非凡的記憶力,被人歎稱為“照相機式的記憶力”。他看過的即使是晦澀生僻的古籍,都能準確無誤地復述,有時甚至一字不差。更讓人稱奇的是,他的記憶力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也不曾衰退,1979年訪問美國時,他常常對提及的學術內容倒背如流,把“耶魯大學在場的老外都嚇壞了”。過目不忘的天分和深厚的藝術修養,使他成為個性獨特的小說家。他的《圍城》充滿了機智、幽默,蘊涵著深邃的諷刺,讓人在淺笑中感悟深刻的哲思,回味無盡。他在《圍城》裏說,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智慧的譬喻,不僅對婚姻,也是對事業、理想、金錢等人世種種的凝練概括。
  “文革”時期,錢鐘書憑著超人的記憶力、達觀的人生態度和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完成了學術著作《管錐編》。“管錐”喻意“以管窺天,以錐指地”。這部鴻篇巨制,可稱是中國古典文化在20世紀的最高結晶之一,其廣博的思想和浩瀚的內容使人震撼。達觀直率、淡泊名利的品質凝聚成錢鐘書榮辱不驚的人格魅力。“文革”中,這位二十幾歲便名揚四方的“文化崑崙”;竟被指派在一名女清潔工的監督下打掃廁所,但他卻能一直幽默樂觀地生活,即使在慘無人道的批判面前,也有自己的應對方式。電視劇《圍城》熱播後,錢鐘書的新作舊著,被爭先恐後地推向市場。面對這種火爆,錢鐘書始終保持靜默。對所謂的“錢學”熱,他認為“吹捧多於研究”、“由於吹捧,人物可成厭物”。
  有人用錢策動他接受採訪,他卻說:“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一著名洋記者慕名想見他,他回話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還不錯,又何必要去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錢鐘書認為作家的使命就是要抵制任何誘惑,要有一枝善於表達自己思想的筆,要有鐵肩膀,概括起來說就是:頭腦、筆和骨氣。
++++++++++++++++++++++++++++++++++
錢鐘書的“照相機”還管用嗎?(1)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14:52 新浪讀書

連載: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 作者:陳沛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也許更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人類的腦袋能不能夠儲存人類生產的全部知識。最大的問題是——就算能夠全部儲存,又有這個必要嗎?
  著名學者錢鐘書有著“照相機”式記憶力的讚譽。其實,何止於錢鐘書先生,中國自古以來,就從不缺少以博雅為高的文人學者。遠者,如韋編三絕的孔子、《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著名宰相王安石、大文人蘇軾 女詞人李清照等。據《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載,益州張松初見楊修,楊修出示《孟德新書》,以誇曹丞相大才。張松看了一遍,說是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盜竊以為己能”,於是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又據說,王安石在一次與下屬官員閒聊時,聽到其中一個官員話裏的偏僻典故有些錯誤,於是臉色有點忿然,說:“爾輩坐不讀書!” 中國古代文化人對知識記憶的準確性,可以說苛求到了極至。近代以來,擁有“照相機”式記憶的大人物也不少,如林紓、梁啟超、康有為等等,無不如此。但是,當“照相機”的記憶發展到了極端,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束縛創造力。
  有一位與錢鐘書同樣著名的學者陳寅恪,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力。在青年時代,陳寅恪就感歎中國“無書可讀”。於是,陳氏負笈西渡,遍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十幾年後歸國,又再一次感歎世界“無書可讀”。在陳氏的大作《柳如是別傳》中,他引用了經、史、子、集以及散落於各處的野史傳說書籍多種,又結合了政治史、經濟史、世界史、考古學、文獻學、民俗學等多門學科的論據,對明末清初的名妓、“秦淮八豔”之一柳如是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諸如此類的事蹟,還有陳氏頗被學界非難的一件事:利用博古通今的學問,考證唐代楊貴妃進宮之前是否處女的學術研究。其記憶力之驚人,恐怕也只有錢鐘書等極少數人可以媲美。
  在驚歎這些著名文人、學者難以企及的“照相機”記憶力之餘,我們產生了這麼一個疑問:儘管擁有著這樣驚人的記憶力和這樣淵博的知識,但是,他們的學術成果卻更多地產生於文學、史學、考據、經學、倫理學等領域,而不是在思想領域,更不用說自然科學領域了。中國之所以長期停留在中世紀,而沒有產生“文藝復興”,沒有催生出“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一直得不到飛速的發展,與這樣一種讀書方式和文化風氣不能說是沒有一點關聯的。就像宋代文人,讀書極多,文化極高,議論起來口沫橫飛,排山倒海,但是到敵人興兵犯境的時候,卻拿不出一點應對之策,最終國家不免亡於異族之手。我們承認,他們這些人在文學、史學、考據等方面,以及文化創建等等方面是一流的,不可取代的。但是,這種讀書方式值得進入現代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第一任務的所有中國人學習嗎?我們是應該反思一下了——“照相機”式的記憶力,真的那麼管用,那麼無往而不勝嗎?

錢鐘書的“照相機”還管用嗎?(2)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14:52 新浪讀書

連載: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 作者:陳沛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據說,錢鐘書先生在一次訪問美國時,參觀了美國的國家圖書館。他對記者說,我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書不需要讀。在錢老先生的話中,我們其實聽到了他對知識記憶的一種深刻反思。
  中國秦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之所以得到保存,據說是因為一位名叫伏生的老人能夠把那些書全部背下來。當人類進入 21 世紀的資訊社會,已經掌握了比印刷術更方便、更快捷、儲存量更大的資訊儲存與傳播的技術——電腦和網路,利用人腦儲存知識的“伏生”們已經圓滿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可以徹底地告別歷史了。
  歷史不需要“兩腳書櫥”!

假如愛因斯坦在今天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14:53 新浪讀書

連載: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 作者:陳沛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也許愛因斯坦是第一個反對大量記憶知識的人,而他也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不對無用知識進行記憶的理論觀點。
  據說,大發明家愛迪生想找一個助手,卻總是找不著。愛因斯坦問他判定應徵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麼,愛迪生把一張寫滿問題的紙條遞了過來。“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愛因斯坦讀完一個問題,便說:“這需要查一下鐵路指南”。“不銹鋼是用什麼做成的?”愛因斯坦依然自問自答,“這得翻一翻金屬學手冊”。讀完之後,愛因斯坦幽默地對愛迪生說道:“看來,我也不能做你的助手。我落選了!”
  愛因斯坦對於具體知識的不熱衷,還有兩個特別有名的軼事。有一次,愛因斯坦出外散步,一邊思考問題,不小心走迷了路。於是,他在公路旁用公用電話給電話局打了一個電話:“喂,我是愛因斯坦。我迷了路,不知道怎麼走回家,也不記得自己家裏的電話號碼。您能告訴我嗎?”另一次,朋友向愛因斯坦要他家的電話號碼。愛因斯坦說了一聲“可以”,便開始翻出電話本查找。朋友大吃一驚,說:“難道你連自己家的電話號碼都不記得?”愛因斯坦卻回答道:“我為什麼要費腦筋去記這麼容易就可以在白頁上找到的東西呢?”
  此外,還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有一天,愛因斯坦在給學生們上課時突然忘記了一個數學公式。他非常自然地對同學們說:“等我到圖書館查到這個數學公式之後,我會在下一堂課告訴你們”。然後,愛因斯坦跳過這一段,繼續講課。假如愛因斯坦在今天,他很有可能會奇怪地發問:人們為什麼要面對海量知識長吁短歎,抱怨自己的腦袋不夠用?那些無用的知識,人們為什麼非得裝在腦袋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