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

2011032610:00

康有為

當國父從事革命活動,決心用武力推翻滿清政府的同時,有一部分人主張保護滿清皇帝,把中國改革成一個有皇帝的民主國家。這種主張的人,稱為保皇黨,代表性人物是康有為和梁啟超。
康有為和梁啟超都是廣東人。康有為學問很好,思想也很新,他有使中國強盛起來的大志,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弟子,學問貫通中西,文筆帶有感情,因此他寫的文章很有影響力,他的名氣也很響亮。康、梁師徒二人認為滿清皇帝--光緒,是個好皇帝,真正把國家搞壞的是慈禧太后。他們想把慈禧太后推翻,擁護光緒皇帝,使中國像英國、日本一樣,成為君主立憲國。所謂君主立憲,就是又有皇帝,又有憲法,換句話說就是有皇帝的民主國家。
早在一八九八年,康有為就幫助光緒帝革新政治,歷史上稱做百日維新,因為只有一百天就失敗了。結困幫忙變法的六個大臣被殺,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到海外。他們在海外成立了保皇會,把日本、檀香山一些興中會的人拉到保皇會裡。這對於國父的打擊很大,因為一般人的思想還是不開通,總以革命是造反,保皇才是忠臣,所以紛紛離開興中會,加入保皇會。
主張立憲的保皇黨和革命黨形成對立後,各在海外辦報紙,展開辯論,爭取華僑的支持。後來由於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害死,滿清政府敷衍搪塞,主張立憲的人很失望,紛紛轉向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國父主張推翻滿清,廢除皇帝,建立民國才是最正確的辦法。
康有為有沒有愛國思想?有。他生在遭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和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最早的地區,面臨外國侵略、民族危亡,在中法戰後上書變法,甲午戰後組織學會、創辦報刊,領導了十九世紀末葉的維新運動;他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確實是「先進的中國人」,是愛國者,即使在政變以後,當革命高潮位曾掀起以前,在一些人對光緒還存有幻想的情況下,他想扶植光緒重新上臺,反對慈禧為首的腐朽清政府,他還可以說是愛國的。但是否「一以貫之」?卻不能這樣說。愛國,要看他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在什麼時代背景中,愛什麼樣的國,而不是簡單地、抽象地不同時間、條件地認為他過去愛國,而抹殺了他後來的政治實踐,說是「一以貫之」。

康有為努力「學習西方」,也努力從傳統儒家學說中汲取力量。
康有為利用今文經學,宣傳維新變法,已為人所公認;康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尊事周公,卻未為人注視。他的從尊周公到尊孔子,由好《周禮》到好《公羊》,有著一番冥思苦索的艱辛過程,也有著一番上書不達的痛苦經歷。他是在「學習西方」、上書不達後,才「崇奉」今文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師承有緒,而和經學中的古今文問題,又和其「救亡圖存」的政治實踐有關。

「不錯,我志在驅逐滿洲人,而他支持年輕的皇帝。我希望與他磋商,為我們在共同路線上的聯合行動做出安排。」

康有為的苦心保皇,沒能挽回青黃潮的沉疴。辛亥革命,結束了臉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康有為已無皇可保,保皇會也聲名狼藉,他們又想改名為「國民黨」,不勝惋惜地說:「若使社政以來,當國者不全黜貨茹奸,掃蕩廉恥,摧滅綱維,嫉棄忠良,凌暴人民,
粉飾僞憲,即吾黨之志早可見行而國會更可早開,君主讓權,同於英國,人民議政,可保中華,不代今者流血之慘,日優分裂之危矣。」發表<共和政體論>,說:「專制君主以君主為主體,而專制為從體;立憲君主以立憲為主體,而君主為從體;虛君共和以共和為主體,而虛君為從體,故立憲猶可無君,而共和不妨有君主。」又說:「中國積四千年均主之俗,育一旦全廢之,甚非策也,況議長之共和,易啟黨爭,而不宜於大國者;總統之共和,以兵爭總統而死國民過半之害如此。今有虛君之共和政體,當突出於英、比與加拿大、澳洲之上,盡有共和之利,而無爭亂之弊,豈非最法良義美者乎?」混淆民主制度與君主制度的界線,以民主制度為壞,愈不徹底、封建殘餘保存愈多的為好。並把革命以來中外革命搗亂破壞的惡果,通通算在革命帳上,要用「前朝之法」來代替革命的秩序,過去的「維新志士」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了。
暫且不論君主立憲與共和民主的孰優孰劣,在「人人欲逐鹿中原」的混亂大時代當中,利令智昏,當權者往往在金權與利益組織的迷宮中昏了頭,轉也轉不岀權力牢籠,獨善其身都難以做到,遑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了。愛國心與生活在平安喜樂的「烏托邦」中,是大家有志一同的心願,但在「人心動亂、邪說暴行有作、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亂世裡,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救民於水火之中?如何才能喚醒沉睡中的巨龍?不論是自強運動、百日維新還是辛亥革命,都是一條胼手胝足所開創出的漫漫長路。
在康有為身上,我看到沉重的歷史包袱。一個主張維新的人,成為封建勢力的代表;一個力挽狂瀾的保皇黨,成為反對革命的團體。儒家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歷代忠臣:諸葛亮,受蜀漢先主劉備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文天祥,南宋滅亡後,忽必烈一直希望他歸降,但最後還是寧死不屈, 最後引頸受戮;袁崇煥,明末抵抗後金打北京,連清太祖努爾哈赤對他都很尊敬,最後受到後金的離間,被崇禎皇帝賜死;岳飛,南宋初年為國家抵抗金國,後來被秦檜陷害而死.;魏徵,唐太宗時期的名臣,常對唐太宗的缺點直諫,是忠臣亦是良臣、、、、、、等等不勝枚舉。既然身為讀書人,為臣為君子,便須忠君愛國,匡世濟民的思想深心底,彷彿一朝為臣,便須義無反顧地為君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許光緒帝不失為一個有心改革的君主;也許他擁有清廉公正的統治者的條件;但追根究底,以現代人的眼觀觀之,五千年來的帝制,卻是一大陋習!屈原何必為愚昧無知的楚王而投江?管夷吾顧全大局的行為卻被歷代文人所質疑!忠君愛果在以前是如同泰山,屹立不搖的真理,但有時「愚忠」卻會成為理智的絆腳石。
我也認同清末中國的腐敗,罪不在光緒,他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國是憂心忡忡,苦於無法掌政,康有為、梁啟超等勿須六君子的百日維新、政治改革也確是在亂世中的改革良藥,值得後認為他們「欲致大同之治、太平之世」所做的一努力鼓掌,無庸置疑,他們在當時是「先進的中國人」,一定程度的喚醒了人民心中渴望已久的「自由」。但隨著時代巨輪不斷滾動,形勢、思想也時時刻刻跟著轉變,或者拉車向前,或者逆流而動,時至今日,地點換作現今的台灣,民國100年的中華民國,公元2009的全世界,仍是需要這些能超出整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欲之我的思想家,也期許自己能助是時代的脈動,盡而剖析其演變的軌跡,實事求是的明白書中道理,社會是非。

。”康有為學派“今文經學”的要義是:在《易經》“變易”觀念的指導下,將社會進化論融入儒家“三世”說,提出“全變”型的社會改革理想。他主張全面的改革,不僅要變事、變政、變法,而且要“變道”,認為無論天道還是人道,都是“善變而能久”,世界各國都是“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因為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 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宣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康有為在「復辟失敗」後的最後十年,還是「竊哀無中國四萬萬同胞,不忍坐視其死亡也」。這十年中,康有為的政治活動似乎不多,但不等於沒有政治活動。
康有為學派“今文經學”的要義是:在《易經》“變易”觀念的指導下,將社會進化論融入儒家“三世”說,提出“全變”型的社會改革理想。他主張全面的改革,不僅要變事、變政、變法,而且要“變道”,認為無論天道還是人道,都是“善變而能久”,世界各國都是“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因為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 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宣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1.諸葛亮:受蜀漢先主劉備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2.文天祥:南宋滅亡後,忽必烈一直希望他歸降,但最後還是寧死不屈, 最後引頸受戮

3.袁崇煥:明末抵抗後金(滿清)打北京,連清太祖努爾哈赤對他都很尊敬,最後受到後金的離間,被崇禎皇帝賜死

4.岳飛:南宋初年為國家抵抗金國,後來被秦檜陷害而死..

5.魏徵:唐太宗時期的名臣,常對唐太宗的缺點直諫,是忠臣亦是良臣...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主帝制在中國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一種政治管理制度,是君主制的一種。歷史上的君主制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封建制為共主君主制,帝國制為中央集權君主制,共和制為立憲君主制。君主帝制就是中央集權君主制。從中央集權君主制這個名稱來看,就有「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的一種集中式的管理特徵;相反共主君主制有「其專在下」的一種鬆散式的管理特徵;立憲君主制則有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的管理特徵,這種君主制主要表現在西方歷史中。三個階段的君主制在社會追求方面的層次是不同的。共主君主制是道德社會追求下的王道政治,這是最高的層次;西方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和立憲君主制是利益社會追求下的王術政治,這個層次就比較低一些了。但中國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治國思路卻是王道政治,但一直交織著王術的成分,王道和王術的交相鬥爭,構建了秦漢以來的兩千年中國社會治亂交替的局面。
總之,中國的君主帝制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一種政治管理制度,也叫中央集權君主制。君主擁有最大的無上的權利並且大多數的君主是世襲的,認同君權神授。在中國實行君主帝制是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結束而結束。